你知道吗?在我国西南地区,有一个民族,他们用芦笙吹奏出悠扬的旋律,用铜鼓敲打出激昂的节奏,这就是苗族。苗族的传统乐器,不仅承载着他们的历史与文化,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今天,就让我带你走进苗族的乐器世界,感受那份独特的民族风情。
芦笙,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。它起源于中原,后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,成为苗族、侗族、瑶族等民族喜爱的乐器。芦笙的形状独特,由笙管、笙斗和笙脚三部分组成。笙管长短不一,吹奏时,通过改变笙管的长度,可以吹出不同的音调。
在苗族村寨,每逢佳节,芦笙声声,舞姿翩翩。苗族人民用芦笙表达对生活的热爱,对美好未来的向往。芦笙曲调丰富多样,有《祭祀》、《抒情》和《叙事》等三大部分。其中,《祭祀》部分主要用于丧葬祭祀,曲调共有三百六十首;《抒情》部分主要用于踩花山等吉庆场面;《叙事》部分主要叙说苗族历史、故事传说等。
贾征,一位退役老兵,自2017年起致力于传承和发展苗族芦笙演奏技艺。他创新芦笙教学法,创编芦笙合奏曲目,推动开展非遗芦笙进校园等活动。他说:“我希望通过丰富芦笙演奏内涵,创新教学法,让更多人爱上和学习芦笙,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。”
芒筒,是苗、侗、水、瑶等族单簧气鸣乐器。苗语称果董、董果木,意为筒筒芦笙。芒筒的管身竹制,由簧管和共鸣筒两部分组成。簧管多采用一根细竹管制作,中间竹节通透,上端管口作为吹口,下端留节封闭,在底端开一长方形孔,镶嵌一枚铜制簧片而成,无按音孔,可发出一个单音。
芒筒的音色清脆悦耳,悠扬动听。在苗族村寨,芒筒常用于祭祀、婚丧嫁娶等场合。它那独特的音色,仿佛在诉说着苗族人民的故事,传递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姊妹箫,是布依族、苗族吹口气鸣乐器。苗语称占得息、力布、咪咪。汉语称姊妹箫。它由两支长短、粗细、音高均相同的六孔箫管并列绑扎而成。多使用当地出产的水竹制作,规格大小不一。
姊妹箫的音色优美动听,宛如两位少女的欢声笑语。在苗族村寨,姊妹箫常用于婚嫁、节日庆典等场合。它那和谐优美的旋律,仿佛在诉说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唢呐,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,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。唢呐的音色高亢激昂,富有感染力。在苗族村寨,唢呐常用于婚丧嫁娶、节日庆典等场合。它那激昂的旋律,传递着喜庆与祝福,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欢乐。
铜鼓,是苗族古老的传统乐器,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。相传,铜鼓是天上传下来的,由苗族祖先务侯乜带回人间。铜鼓花纹细致,敲起来,山谷震动。人听了,心激荡;鸟听了,要歌唱。
铜鼓在苗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,它不仅是乐器,更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。在苗族村寨,铜鼓常用于祭祀、婚丧嫁娶等场合。它那深沉的鼓声,仿佛在诉说着苗族人民的历史与文化。
苗族的传统乐器,是苗族文化的瑰宝,它们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与文化,传递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让我们一起走进苗族的乐器世界,感受那份独特的民族风情,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。